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9月12日,記者從農業(yè)生物育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標志性成果示范觀摩會上獲悉,我國在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培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培育出一批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
大豆是我國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農產品,自2015年起每年進口量都在8000萬噸以上,進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豆粕用作飼料。長期以來,我國大豆育種對提升品種油分含量研發(fā)不足,壓榨和油用品種滿足不了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
針對大豆油分和產量協同提升困難等問題,在農業(yè)生物育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通過科企合作、聯合攻關,利用多基因聚合、分子標記選擇等生物育種技術,我國培育出了脈育511、菏育6號、牡豆69等一批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這些新品種的油分含量都在22%以上,區(qū)試產量比對照增產8%以上,實現油分和產量的協同提升。例如,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培育的適宜北方春大豆區(qū)新品種脈育511油分含量23.69%,超過進口大豆平均油分含量(22%);山東華亞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適宜黃淮海夏大豆區(qū)新品種菏育6號區(qū)試平均畝產235.4公斤,比對照增產13.2%,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產量差距。
利用這些高油高產大豆品種,集成種子包衣、精量播種、合理密植、肥控提質、減損收獲等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大面積的示范平均畝產超300公斤,脈育511和牡豆69入選2025年《國家農作物優(yōu)良品種推廣目錄》苗頭型品種,輻射帶動大面積單產提升,促進種植戶增產增收。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不僅有利于提升我國大豆油料的單產水平,而且提升油脂加工企業(yè)產品附加值,推動大豆產業(yè)升級,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增強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