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禹涵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陜北……”9月6日,一曲耳熟能詳?shù)摹渡降させㄩ_紅艷艷》,拉開了2025陜北民歌榆林合唱大會的大幕。此次大會,來自全國的30支合唱團在陜西省榆林市展開為期三天的競逐。
盛會的背后,民歌文化“基因庫”——陜北民歌博物館提供了大力支持。多年來,該館致力于科技與傳統(tǒng)相融合,為非遺傳承打開新天地。
博物館里“聽”見黃土鄉(xiāng)音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陜北民歌博物館演唱老師王志行一開嗓,游客立刻被“釘”在原地。他沒有拿擴音器,也沒有介紹展品,而是站在一幅黃河奔騰的全息投影前,用一曲《黃河船夫曲》把所有人“拽”進了黃河岸邊的纖夫勞作現(xiàn)場。
這不是傳統(tǒng)的博物館講解,而是一場表演和教學?!澳贻p人愛聽故事,更愛‘聽現(xiàn)場’?!蓖踔拘懈嬖V記者,他們現(xiàn)在不僅要講,更要唱。
從家喻戶曉的《東方紅》到膾炙人口的《趕牲靈》《走西口》……陜北民歌是黃土高原的文化符號,飽含著陜北人的精神寄托,也見證著時代變遷。
陜北民歌博物館于2018年開放,是國內(nèi)唯一一座以陜北民歌為主題的非遺類博物館。與其說它是一個展館,不如說它是一個“聲音劇場”。這里沒有玻璃展柜的隔閡,沒有“請勿觸摸”的提示,取而代之的是360度環(huán)繞聲場、全息歌者影像、仿黃土高坡材質(zhì)的互動墻,以及隨時可能從某個轉(zhuǎn)角傳來的真實歌聲。
在這里,記者遇到了一名為聽“原生態(tài)”專程而來的大學生。她告訴記者:“之前在游戲《黑神話:悟空》里聽過陜北說書,特別震撼,就想來找找源頭?!?/p>
“博物館不只是放文物的地方,還是讓文化‘活過來’的空間?!标儽泵窀璨┪镳^籌備組顧問、名譽館長喬建中這樣定義它的使命。如今,這座“能唱歌的博物館”已成為榆林的文化地標,開放以來接待游客超70萬人次。
科技賦能挽留消逝的聲音
“對陜北民歌而言,‘人’和‘聲’是最寶貴的東西?!眴探ㄖ刑寡?,最初團隊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展示“看不見的音樂”。為此,他們選擇了一條雙向路徑:一方面廣泛征集老藝術(shù)家手稿、曲譜、老樂器;另一方面用數(shù)字技術(shù)為民歌“造像”。
館內(nèi)最受歡迎的“360度大型環(huán)幕空間”,借助三維聲場重建和全景投影技術(shù),將《趕牲靈》《走西口》等經(jīng)典曲目視覺化。觀眾站在平臺上,腳下是虛擬的黃土高坡,頭頂是流轉(zhuǎn)的星河,耳邊是蒼涼的信天游。陜北民歌博物館負責人呼高軍表示:“通過VR、AR等科技手段的活態(tài)化展示,游客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多種陜北民歌的獨特風情?!?/p>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陜北民歌,博物館收集了大量藏品,并建立起電子數(shù)據(jù)庫。此外,博物館還積極響應國家數(shù)字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與多家單位合作,推進陜北民歌數(shù)字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在“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展區(qū),一面釘滿CD和歌手頭像的螺釘墻,無聲地訴說著傳承的故事。呼高軍表示,正是這種可聽、可看、可觸摸、可參與的沉浸式體驗,讓民歌不再是遙遠的歷史回響,轉(zhuǎn)而成為切實可感的當下情感。
如今,陜西正構(gòu)建起全方位的民歌生態(tài)保護體系。在榆林,每年市級財政預算安排超3000萬元非遺保護專項經(jīng)費,其中15%以上精準投向民歌傳承;在延安,陜北民歌大講堂、傳承基地與傳習所持續(xù)開講授藝。陜北民歌正憑借科技賦能與青春表達,唱響屬于這個時代的“黃河新聲”。